(七)主动融入“六廊”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走廊建设,借助共建“一带一路”国别合作机制,精准对接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加快形成统筹布局、多点推进的国际合作局面。
——中巴经济走廊。深化港口、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电力设施及人文交流等领域合作,推进中巴经济走廊的辽宁“两国双园”工程建设,鼓励辽宁企业参与承包中巴经济走廊重点工程项目。
——新欧亚大陆桥经济走廊。畅通辽宁港口至新疆口岸铁路运输,积极拓展面向中亚、欧洲的开放合作新空间。加快推进与中亚国家能源矿产基地互利合作,对接融入欧洲新兴市场,促进辽宁开放向西延伸。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深化与印度优势软件开发业对接合作,全力引进建设大连印度IT产业走廊,提升辽宁软件业发展质量。依托特变电工(7.150, 0.06, 0.85%)印度产业园,带动电力、冶金、建材等产业合作。积极与缅甸、孟加拉国开展港口及旅游合作。
——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主动参与我国与越南、柬埔寨、泰国等国的澜湄合作机制,在产能、贸易、旅游、医疗、文体等领域深化合作。引进新加坡高科技产业,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积极推动与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开展经贸投资及旅游合作。
——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推动与伊朗、阿联酋等国在能源开发、汽车制造、金融等领域双向合作,助力建设中阿命运共同体。积极推进与以色列在科技创新、现代农业等领域合作。
——中东欧“16+1”合作。积极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16+1”经贸合作区建设,打造辽宁与中东欧国家更紧密合作交流的重大平台。深化与中东欧国家在贸易投资、互联互通、交通物流、产能与科技、金融和人文交流等重点领域全面合作。提升与中东欧国家双向投资水平,支持辽宁企业在中东欧国家建设境外产业园区,扩大特色商品进出口贸易,推动辽宁中欧班列与中东欧地区广泛对接。
——欧美地区。紧紧扭住壮大辽宁装备制造、智能制造这根主线,全面对接德国工业4.0和英国科技产业、法国人工智能,加快推动华晨宝马项目落地,积极引进西门子数字技术升级改造装备制造产业,共建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有效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大力推进市场多元化,积极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
——非洲和拉美。依托辽宁在非洲和拉美相关国家合作基础,积极参与中非合作论坛,着力推进与非洲国家在工程承包、经贸投资、资源合作、教育医疗与文化交流等领域合作,助推政治互信、经济互利、文明互鉴、安全互助和多边互动,参与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大力提升与拉美国家能源矿产、贸易、文化、旅游等领域合作水平。
(八)联动协同国内区域开放合作
深化对口合作,对接区域战略,加强区域协同,促进优势互补互鉴互利,将辽宁打造成国内各地区参与东北亚国际合作的前沿支撑点和高品质服务平台。
——东北地区。以高水平建设辽宁自贸试验区、世界级港口集群为引擎,放大对东北整体开放的服务功能,有效整合东北地区通道、产业、贸易、机制协调等开放要素一体化发展,形成辽宁引领服务东北地区整体开放合作局面。
——江苏、北京、上海。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发展战略,深化对口合作,推进在机制借鉴、国企改革、功能区对接、创业创新、园区共建、港口联动、人才交流等领域合作,携手开拓东北亚市场。
——粤港澳大湾区。以自贸试验区、开放载体、产业科技、机制创新等合作为重点,引进复制开放经验,加强深层次交流借鉴。推动辽西北地区对接香港贸易发展局,加快电力、农产品深加工、仓储物流、金融服务等领域合作。
——新疆、福建、海南。对接“一带一路”新疆陆上门户、福建海上门户,联动海南自由贸易功能,深化口岸互联、港口开放、航运开发、国际物流、错季旅游、海洋环保等领域合作,推进陆上、海上、冰上丝路协同建设。
三、强化设施联通——构筑“陆海空网冰”互联互通五维枢纽
(九)畅通“陆上丝路”欧亚陆桥大通道
着力推动辽宁港口群至俄罗斯及欧洲的“辽满欧”跨境铁路通道提质增效。稳步推进“辽蒙欧”铁路新通道建设,畅通锦州港、绥中港经沈山、大郑、通霍、珠珠线至珠恩嘎达布其口岸既有铁路通道,推进建设锦州港、盘锦港经巴新铁路至珠恩嘎达布其口岸铁路通道。积极参与建设蒙古毕其格图至霍特至乔巴山铁路。开辟盘锦、沈阳至新疆阿拉山口出境中亚国家的“辽新欧”跨境铁路通道。谋划丹东港经珲春口岸连通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港“辽珲俄”铁路新通道。构建中俄国际道路运输TIR(大连—新西伯利亚)大通道。协调丹东至朝鲜新义州至平壤公路新通道建设。加快构建“沈阳国际陆港”公铁海空多式联运体系,建设“沈阳国际陆港—营口港”物流集散中转枢纽。做好中俄天然气东线管道辽宁段建设和中俄原油管线运营服务保障工作,提高跨境油气资源利用水平。
(十)推动中欧班列市场化可持续运营
优化辽宁中欧班列资源,探索集团化改革发展,创建辽宁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创办多式联运海关监管平台,提升中欧班列运行效率效益,推进市场化发展和品牌化建设。多点开发辽宁中欧班列俄罗斯及欧洲货源集散站,稳定去回程双向运量,促进可持续发展。协调满洲里口岸及俄罗斯、欧洲沿途通关便利化。推进中欧班列与跨境电商融合发展。以省内港口为陆海中转港,开创“日辽欧”“韩辽欧”等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新品牌。
(十一)建成“海上丝路”重要“港口经济圈”
加快与招商局集团协同推进辽宁沿海港口整合,优化港口资源聚合、要素集成,争取设立太平湾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和大连自由贸易港,推动建成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黄渤海湾世界级港口集群。加快提升港口利用效率,完善港口基础设施服务功能,全面提高大宗商品储运中转、集装箱运输周转、港口多式联运水平。以辽宁自贸试验区开放港口为中转港开展中资非五星红旗国际航行船舶沿海捎带业务,积极引进国际海事、船舶、航运、油品、物流、金融等各类航运服务企业和中介机构,培育发展人民币结算、离岸金融、国际大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大力拓展“辽海欧”东部和南部航线,加密连接日本、韩国、朝鲜及东南亚港口海上通道,积极拓展沟通南太平洋、印度洋、波斯湾、红海、地中海、中东欧三海沿岸海上航线。鼓励辽宁港口航运企业参与境外港口及临港区合作开发。加强与渤海大湾区、长江经济带港口合作。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成为服务辽宁省、辐射全东北、影响东北亚的“海上丝路”重要“港口经济圈”。
(十二)开发“冰上丝路”陆海双向发展带
支持大连、营口等主要港口稳定运营“辽海欧”北极东北航道,夯实我国北方港口经北冰洋至欧洲新的海上运输通道。支持辽宁港航与油气企业以港产区结合方式,联合参与北极东北航道大陆架沿线港口和油气产区建设,形成“冰上丝路”境外互利共赢合作区。大力推进与俄罗斯、东盟等国海洋航运、海上生态牧场、远洋捕捞、海洋旅游、海工装备、船舶制造等领域国际合作。加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基础设施、经贸投资、资源开发合作,共建“冰上丝路”陆海双向发展带。
(十三)打造“空中丝路”东北亚重要门户
充分发挥辽宁航空资源整体优势,强化分工协作、错位互补、要素集成,创建以沈阳、大连机场为主体的东北亚国际航空枢纽,构建紧密连接东北亚、衔接国内、沟通全球的辽宁国际航空港集群。打造沈阳、大连机场立体化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地铁等多种交通方式引入机场。促进沈阳、大连机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互动及运营协同。加密或新增沈阳、大连机场与日本、韩国、俄罗斯等东北亚国家空中航线,加强沈阳、大连、丹东机场对朝鲜及俄罗斯远东城市的国际通航水平。拓展至东盟、南亚、西亚等航线。稳定沈阳至法兰克福航线,适时开通北美航线。加快创建沈阳、大连临空经济示范区,同步推进航空物流、航空制造及研发、金融信息、国际化城区建设。以大连新机场为基地,构建全球飞行器维修、拆解及交易基地。进一步培育省内其他机场的航空网络节点功能。积极推进辽宁通航产业创新发展,发挥东北通用航空产业联盟作用,整合通用航空资源,深化通航合作。
(十四)构筑“数字丝路”全球化信息平台
强化沈阳、大连与国家骨干网的互联带宽,提升东北唯一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信息交换能力,支持沈阳经济区城市共同建设沈阳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加快5G规模组网及应用示范工程建设,逐步推动全省布局。积极参与“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加强与东北亚国家信息互联互通水平。加快推进国家“一带一路”大数据分析中心大连分中心建设,探索建立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大数据中心、东北亚大数据产权交易所。加强与华为、浪潮、西门子、宝马集团等技术合作,助推辽宁装备工业数字化升级改造。着力培育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推动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协同发展,创新发展以“互联网+”为特色的跨境电子商务等数字贸易新业态。高质量办好大连软交会,支持沈阳申办“‘一带一路’数字丝路东北亚国际峰会”。
四、推进经贸畅通——打造体制活功能全聚集强双向投资新高地
(十五)高标准建设“引进来”集聚发展区
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中高端分工及转型,开展全链条、集群式精准招商,引进一批引领性、标志性大项目,努力形成内资外资加快涌入、央企军企加快入驻、国有民营竞相发展的良好势头。以《“中国制造2025”辽宁行动方案》为引领,加快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核电、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着力培育高质量生产性服务业。全面增强关键技术控制力、产业集群带动力、产业链条整合力、“两化融合”引领力、行业标准主导力,推动产业结构变轻、经济形态变绿、经济效率变优。主动参与中日、中韩国家层面经济合作机制,搭建高端装备、人工智能、节能环保等领域深化合作平台,加快推进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探索设立中日、中韩科技合作园。全力推进华晨宝马落地实施,引进优质配套产业,推动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引进建设中英(大连)、中法(沈阳)、中以(大连)、中印(大连)、中捷(营口)、中东欧等重点合作园区,创建辽宁传统装备制造产业升级发展新平台,打造芯片、软件等高科技产业创新合作制高点。鼓励辽宁企业并购海外科技型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跨国企业集团。
(十六)抱团式开拓“走出去”境外产业园
支持辽宁企业和优势产能根植本土、抱团出海、全球拓展、互利合作,积极参与境外新兴市场建设,扩展辽宁产业创新发展空间。大力支持辽宁电力、机床等12个门类优势产业和领军企业走出去,协同配套产业、协作企业以产业链形式抱团走出去,带动工业设计、技术、标准、管理、服务联动对外合作,培植辽宁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渠道的国际土壤,助推辽宁产业升级换代、转型发展。高水平建设一批境外辽宁产业园,大力发展保税加工、海外仓、国际物流基地、转口贸易等配套平台,建立辽宁产品制造及营销的海外支撑点。鼓励辽宁企业参与我国在境外的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等99个成熟产业园区建设。结合辽宁资源能源需求,鼓励相关企业参与境外能源矿产合作建设,创建一批资源回归供应基地。组建辽宁国际产能合作企业联盟、辽宁国际工程承包集团,搭建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创建央企与辽企、国企与民企、企业与金融等协同走出去多种模式,积极为辽宁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走出去探索新机制、培育新动能、拓展新空间。
(十七)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水平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抓住载体、机制和人才三个关键,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着力推进沈阳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强创新要素集聚、创新动能释放,提高引领力和带动力。加快融通科技市场,畅通对接平台,贯通转化通道,促进科技成果在辽宁转移转化,高标准建设“双创”示范基地。聚焦产业发展需求,优化科研基地和服务平台布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配置资金链、强化人才链,全力营造“政产学研金介”协同发力、完善高效的创新生态系统。加快与东北亚相关国家在航空、造船、发动机等领域开展技术研发和转移合作。积极发挥辽宁省科技创新孵化联盟作用。鼓励企业设立一批服务于科技型产业的海外研发中心、创新孵化中心和科创服务综合体。探索在日本、韩国等国家建设境外科技研发园。
(十八)着力打造“活、优、特”型开放平台
着力打造一批高能级重大开放平台,增强开放发展新动能。推进现有国家级平台进一步放活体制,建立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灵活的用人分配机制、市场化的开发运行机制;进一步做优环境,率先复制推广自贸区经验,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进一步做特模式,高点定位、错位发展,引进一批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大项目,打造产业集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按规定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高质量创建辽宁沿海经济带“16+1”经贸合作区,办好2019年第六次“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省州长联合会工作会议”和2020年第五次“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广泛搭建与中东欧国家交流合作平台,落实《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索非亚纲要》,推进沈阳设立中东欧16国国家馆。探讨在大连设立“16+1”技术转移中心。支持辽宁企业在中东欧国家建设产业园、海外仓。扩大与中东欧国家贸易规模,鼓励企业在辽宁自贸试验区设立中东欧国家进口商品直销中心,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高水平举办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等国际一流会展、论坛活动,扩大辽宁开放的国际影响力。支持东软集团举办“一带一路”医疗健康高峰论坛。支持沈阳、大连建设国际展览和采购平台以及境内外名优商品展销中心,稳步扩大优质消费品进口。推进组建辽宁贸易集团。加快构建国内外高标准技术创新、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网络支持体系。在全国通关一体化框架下深化东北地区海关协作。
(十九)大力培育进出口市场主体
推动出口贸易由装备产品输出为主向技术、资本、产品、服务和标准输出并举转变,着力扩大装备制造等大型成套设备出口,培育一批优势成套设备出口基地。以县区、乡镇为主体,打造一批“精专特优”的地方特色优质农产品出口小微基地,面向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提升辽宁特色农产品出口规模、质量和效益,拉动扶贫开发与乡村振兴。进一步扩大信息服务等优势领域服务出口规模,建设一批信息技术、动漫游戏、文化创意等新型数字文化服务出口基地。建设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葫芦岛泳装等14个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支持营口建设中俄粮食走廊项目,开展俄罗斯粮食转口贸易和加工贸易。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建设大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暨中韩贸易合作区、沈阳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支持鞍山西柳、辽阳佟二堡、丹东国门湾互市贸易区等大型集贸市场引入跨境电商平台,申建国家采购贸易试点和海外仓,支持葫芦岛方得等跨境电商大数据平台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千亿级跨境电商集群。完善便利化服务体系,建设跨境电商“单一窗口”,推动海关、支付、物流等数据共享、监管互助、办事协同。优化进口结构,促进有助于产业转型的技术装备和生产性服务业进口,推进日用消费品、医药和康复、养老护理等进口。
五、促进资金融通——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水平
(二十)构建现代金融创新服务体系
加强与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合作,协调商业金融资源,扩大出口信用保险、外贸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利用金融机构境外机制和信息优势,对接企业需求,争取长周期、跨周期、逆周期等信贷支持,创新实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机制。与著名金融机构开展务实合作,为辽宁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融资、并购策划、咨询、资产管理等优质服务。依法组建辽宁省国际产能合作基金。积极搭建政策创新、信息共享、风险咨询、融资融智为一体的走出去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引导辽宁企业借助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中国—印尼海上合作基金、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南南基金、澜湄基金、中非发展基金等开展项目合作。加强与境外人民币离岸市场合作,稳妥推进境外机构和企业发行人民币债券和资产证券化产品,吸引境外投资者投资境内人民币资产,支持企业使用人民币参与国际合作项目。支持走出去企业探索以境外股权、矿权为抵押等方式获得融资。对辽宁企业与信保等金融机构开展专项咨询、境外政治风险统保、走出去项目融资等依法给予鼓励政策。
(二十一)强化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功能
推动大连商品交易所以人民币计价的铁矿石期货市场建设,打造全球重要的铁矿石定价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促进大连商品交易所铁矿石现货与期货交易市场与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对接合作,积极引入境外投资者参与大连商品交易所以人民币计价的市场交易,支持大连商品交易所铁矿石期货在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设置交割仓库。支持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航运、液化石油气、尿素等期货品种,建设具有全球规模和影响力的大宗商品期货交易平台和分拨基地。以大连商品交易所、东北亚区域的国际性能源交易中心为主要平台,联合国内及日本、韩国主流能源企业,共同设立东北亚国际能源交易中心,集聚能源上下游、能源技术、能源物流仓储、金融保险等企业,推动东北亚区域能源要素市场建设,实现能源资源现货交易、供应链管理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和网上贸易代理,建立经济、安全、可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东北亚能源合作体系。
(二十二)扩大境外金融合作及海外融资
创新金融国际合作方式,积极与国际融资规则接轨。加强与日本、韩国等金融机构合作,共同推动设立中日韩产业投资基金,强化对中日韩企业投资合作的金融服务保障。联合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金融机构,广泛吸纳国内外社会资本,按照多边开发银行的模式共同出资组建东北亚银行。推动与沙特、阿联酋等中东国家金融机构合作,吸纳中东国家金融资本参与辽宁国际合作项目投资。大力引进日本、韩国、欧美等国家金融机构入驻辽宁开设分支机构。鼓励有条件的辽宁企业在境外上市融资,支持企业按规定在境外发行债券,放宽资金回流和结汇限制,大力拓宽海外融资渠道。高水平建设辽宁金融产业集聚区,推动大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加快培育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多层次、多样化、广覆盖的区域金融市场体系。
六、深化民心相通——筑牢人文领域交融互信纽带桥梁
(二十三)促进地域文化国际交融
着力扩大辽宁朋友圈,加强友好省州、国际友城建设,务实推进友好合作事项落地实施。支持沈阳满融领事馆区建设,加快吸引国际组织、外国商协会入驻,形成新的外国机构集聚区和综合服务区。与东北亚、欧洲等重点国家建立地方政府、国际组织、投资促进机构、使领馆、商协会、企业的“六位一体”商贸服务与人文交流促进机制,打造国际交往新平台、新渠道。实施辽宁文化品牌走出去行动,推动朝阳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强杂技、芭蕾、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特色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及品牌建设,大力培养一批外向型文化企业,支持辽宁歌舞团、辽宁省博物馆及相关地市演艺单位海外访演、办展。加强与海外主流媒体的沟通交流,推动省内电视台等传媒机构开展对外交流。积极开展海外中国文化中心部省对口合作,协调创办“一带一路”东北亚建设论坛、中日韩自贸区建设论坛,打造一批知名会展论坛国际品牌。
(二十四)加快旅游市场互联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