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辽宁经济增速何以走出谷底重返6%以上
辽宁经济增速何以走出谷底重返6%以上
大连恒力石化2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正式全面投产;德国宝马打破资本分散惯例,在沈阳增资30亿欧元建设新工厂;万达集团完成250亿元投资,再投800亿元,聚焦现代高端服务业……
今年第一季度,辽宁省生产总值5486.2亿元,同比增长6.1%。这一增速与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差距,但对于占据东北经济半壁江山的辽宁来说意义非凡。这是辽宁经济增速持续低迷17个季度后,重返6%以上。
追踪辽宁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经历,辽宁干部和群众不约而同地提到,2018年9月28日,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辽宁牢记总书记嘱托,迅速将讲话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及时出台推动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的意见和8个相关配套文件,开展“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提出“七破七立”,确定35个题目。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全省经济终于走出U形谷底,踏上振兴之路。
动真碰硬,全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2015年以来,辽宁经济持续走低,增速一直徘徊在6%以下,2016年甚至出现负增长。分析辽宁经济下滑原因,“软环境不软”是硬伤。
为打赢优化营商环境这场硬仗,辽宁动真碰硬采取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措施。2015年,成立政务服务中心,将分散的400多项审批服务事项集中到一起,统一运行管理;2016年,东北首个营商环境地方性法规经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2017年,全国首家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在辽宁挂牌成立;2018年,辽宁省提出“打造发展环境最优省”目标。
目前,辽宁省各级政府部门和窗口单位工作面貌焕然一新。辽宁已经成为行政许可项目最少的省份之一,取消调整省级行政职权521项;376项证照实现即办即给;484个事项实现“最多跑一公里”;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5个工作日内。
良好的营商环境让市场信心倍增。越来越多企业在辽宁投资设厂、安家落户。2019年一季度,辽宁省新登记企业37608户,同比增长15.5%,比上年提高8.8个百分点。
“好的营商环境有多重要?对投资的吸引力就是最好的说明。”辽宁省营商环境建设局局长周轶赢说。今年一季度,辽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2%,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7.3%,新开工建设项目投资额同比增长74.4%。
“重实干、强执行、抓落实” 吹响经济振兴号角
2019年农历春节假期刚过,辽宁召开省政府第36次常务会议,审议“2019年‘重实干、强执行、抓落实’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方案直击重点,将2019年工作细化分解为4个方面、380项目标任务,激发广大干部“开局即开干、起步就冲刺”的干劲,压实了肩上的担子。
辽宁纵深推进“重实干、强执行、抓落实”专项行动,一系列政策措施在辽宁大地上如雨后春笋般铺开。辽宁省发展改革系统大力开展“双招双引”,安排了150个项目管家为省内75个重要项目提供“店小二”式服务;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组建了14个调研组,分赴各市进行专题调研,帮助企业协商解决问题;辽宁省市场监管局制定了“2019年全省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工作意见”;作为辽宁经济发展主力的大连,建立了1000万美元大项目跟踪库,及时为存在问题的企业开“药方”。
辽宁是工业大省,经济增速攀升到6.1%,工业发挥了举足轻重作用。经过全省上下的奋力拼搏,2019年辽宁工业经济实现华丽“蜕变”。今年1月至4月,辽宁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一季度全省规上企业数量达7211户,扭转了自2014年以来规上企业数量持续下降局面;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1-2月份,实现营业收入4367.1亿元,同比增长9.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从重点企业来看,辽宁190户大型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其中英特尔、辽阳石化和华晨宝马产值分别增长88.9%、47.9%和22%。
干部作风转变,真抓实干促发展
好成绩是干出来的。辽宁经济上升的曲线,清晰描绘出了辽宁以作风转变促发展,以埋头苦干兴辽宁的图景。辽宁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副教授张明说:“辽宁经济社会发展能够持续向好,与全省广大干部作风的转变,以及各地区各部门的苦干实干分不开。”
曾几何时,辽宁部分干部违纪违法以及拉票贿选等问题,让辽宁政治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挫伤了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痛定思痛,辽宁省委下定决心净化政治生态,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辽宁省委下发《辽宁省选人用人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方案》《辽宁省深入开展“圈子文化”专项整治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筑牢思想防线。2018年年初辽宁省委从省、市、县三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选派1.2万名干部投身乡村振兴,促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执政根基。“辽宁干部现在的服务意识都很强,这种改变让我们这些投资者充满了发展的信心。”辽宁道纪天力电力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丁树国说。
通过狠抓作风,辽宁各级干部一心一意谋求发展,形成了讲担当、比作为、办实事、求实效的工作作风。抚顺市新抚区千金乡副乡长张鸿顺对记者说:“现在各级干部都把心思用在一心一意谋发展上,而这样的作风也极大感染和带动了广大基层群众,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地方的经济能不发展吗?”
2019年一季度,辽宁省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同比增长26.8%,超过全年目标增幅16.8个百分点。
(来源:《光明日报》 刘勇/文)
特别关注:
最新!高校最赚钱的专业是?大学生毕业都去哪儿啦?
随着6月毕业季的来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日益受到社会关注。
10日,麦可思研究院在北京发布了《就业蓝皮书: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其中,针对2018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创业情况、工资水平、工作地选择等方面,报告通过相关数据,呈现了当下毕业生的工作现状。
文 | 杨雨奇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新闻网”(ID:cns2012),原文首发于2019年6月10日,标题为《这届大学毕业生平均月收入4624元,你拖后腿了吗?》,不代表营商观察观点。
1
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再超本科
这份报告由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研究院撰写,调查数据基于麦可思对于2018届大学毕业生(全国样本为30.3万)毕业半年后,以及2015届大学毕业生(全国样本约25万)毕业半年后的调查问卷。
调查显示,2018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1.5%,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1.0%,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为92.0%,近两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高于同届本科。
大学期间就读的专业,同样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数据表明,201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排前三位的专业是软件工程(96.8%)、能源与动力工程(96.8%)、工程管理(95.8%)。
从学科门类来看,调查结果表明,201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学科门类是工学(93.1%),其次是管理学(92.7%)。而从专业类别来看,201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专业类是电气类(95.5%)。
数据指出,从近三届的就业率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本科学科门类中的艺术学、经济学、理学毕业生就业率下降较多。高职高专专业大类中的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医药卫生大类、土建大类毕业生就业率上升较多。
专业的就业率往往对大学毕业生找工作产生重要影响。那么,从数据来看,哪些专业被亮起了红牌?
报告解释,红牌专业指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2019年本科就业红牌专业包括:绘画、历史学、应用心理学、音乐表演、化学、法学。其中,历史学、音乐表演、法学连续三届红牌。
注:黄牌专业是指除红牌专业外,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月收入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 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6~2018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
此外,报告也列举了就业率保持良好的绿牌专业。所谓绿牌专业,指失业量较小,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高的专业,为需求增长型专业。行业需求增长是造就绿牌专业的主要因素。
数据表明,2019年本科就业绿牌专业包括: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通信工程、数字媒体艺术。其中,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数字媒体艺术连续三届绿牌。
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6~2018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
2
毕业生收入三连增,2018届大学毕业生月入4624元
薪资水平是反应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报告显示,2018届大学毕业生的月收入为4624元。这一数据比2017届(4317元)增长了307元,比2016届(3988元)增长了636元。
其中,2018届本科毕业生月收入(5135元)比2017届(4774元)增长了361元,比2016届(4376元)增长了759元;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的月收入(4112元)比2017届(3860元)增长了252元,比2016届(3599元)增长了513元。
报告分析,从近三届的趋势可看出,应届大学毕业生月收入呈上升趋势。
当然,所读专业同样影响着毕业生们的收入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2018届本科毕业生月收入最高的学科门类是工学(5485元),最低的是历史学(4348元)。对于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而言,月收入最高的专业大类是交通运输大类(4691元),最低的是文化教育大类(3621元)。
具体来看,在本科主要专业中,2018届毕业生月收入较高的是信息安全(6972元)、软件工程(6733元)、网络工程(6597元)。在高职高专主要专业中,2018届毕业生月收入较高的是空中乘务(5503元)、铁道工程技术(5186元)、软件技术(4995元)。
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6~2018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
同时,报告还分析了2015届毕业生在工作三年后的月收入情况。
报告显示,2015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平均月收入为6723元(本科:7441元,高职高专:6005元),半年后的月收入为3726元(本科:4042元,高职高专:3409元),三年来月收入增长了2997元,涨幅为80%。其中,本科增长了3399元,涨幅为84%;高职高专增长了2596元,涨幅为76%。
3
“北上广深”对大学毕业生吸引力下降
近来,城市之前的“抢人大战”打得火热,那么从调查来看,大学生毕业后都去哪了?
麦可思的调查结果表明年来,“北上广深”就业比例持续下降。
数据显示,近年来本科毕业生在“北上广深”就业的比例从2014届的25%下降到了2018届的21%。同时,刚毕业时在“北上广深”就业的毕业生中,三年内离开的比例明显上升,从2011届的18%上升到了2015届的24%。
相反,毕业生选择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则有所上升。报告指出,本科毕业生毕业后留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人数,已从2014届的22%,上升到了2018届的26%。
此外,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中,外省籍毕业生占比也从2014届的27.9%,上升到了2018届的37.3%。在主要的“新一线”城市中,如杭州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中,外省籍占比最高,达到60%。其次为天津,达到58%,均超过了一线城市中,吸收外省籍占比45%的城市广州。
4
创业存活率下降,毕业3年内超半数“出局”
毕业大军中,有不少人加入了自主创业大军。调查显示,2018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7%,较2014届(2.9%)略有下降。相反,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则达到3.6%,高于本科毕业生1.8%。
此外,报告指出,2015届大学毕业生里,有6.2%的毕业生在三年内选择自主创业,这其中,本科生比例占到3.9%;高职高专生占到8.4%。
值得一提的是,2015届毕业即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中,三年后仍坚持自主创业的人数为44.8%。报告解释,这意味着创业存活率为44.8%,与2014届毕业生创业存活率的46.2%相比,低了1.4个百分点。
毕业生们主动加入创业大军,离不开对高收入的追求。
调查数据显示,2015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选择自主创业的人群月收入为5131元,但在坚持创业三年后,收入达到11882元,涨幅为132%。
同时,分析指出,毕业半年后本科毕业生的创业收入,也高于2015届本科毕业生毕业三年后7441元的工资收入,且涨幅达到84%。
此外,对于高职高专学生而言,2015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人群的月收入为4601元,三年后为9726元,涨幅为111%,也高于2015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三年后6005元的工资收入。
报告发布后,话题#2018届大学毕业生平均月收入4642元#登上微博热搜。